b体育中山市实验小学:“智趣教育”推进体育课程优质化中山市实验小学是一所以“立德树人”为最终育人目标,秉承着“实验为本,整体育人”办学传统的学校。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通过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校体育课程规划》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改革思路,系统深化地进行了学校体育课程“智趣教育”改革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体育课程优质化、特色化的发展。
实验小学整合现有的场地、设施和师资等,设计了“4+6”体育课程项目结构:把游泳、足球bsport、篮球和羽毛球列为必修项目,纳入学校的基础性课程管理体系。学生全员学习,配置专业教师、安排教学课时、明确质量标准、保障教学条件。把攀岩、轮滑、射箭、击剑、体操、乒乓球列为选修项目,纳入学校的选择性课程管理体系。师生双向选择、聘用业余教练,开设兴趣社团、组建竞赛团队、完善场地器材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合作,鼓励学生从“4+6”中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和学习条件的项目,并逐步发展为学生自己的体育技能特长。
中山市实验小学校长徐铭侃接受采访时表示:“实验小学历来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认真开展体育课程,在课程改革与实践方面拥有丰厚的积淀。学校长期以来开展“快乐体育”的研究,积极开发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基本满足了学生的体育需求,对改善和提高青少年体质,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近年来bsport,学校又以‘智趣教育’理念为引领,开展不少了智趣体育课堂的研究,并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
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学校的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知识传承的载体,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但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自主化;教学模式“创生式”异化;体育课程缺乏核心目标;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与课程改革标准失衡等。因此,改革和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对于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终身受益的效果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铭侃校长介绍,实验小学的“智趣教育”分为三个方面的探索:第一,体育课程规划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课程标准中所明确的育人目标及校本的特色活动要求三者有机整合;第二,建立学校体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梳理学生发展评价内容与维度,细化目标,分层导向,构建目标体系,细化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使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化,评价对象由“体育教学”向“体育课程”转化,评价重点由“结果”向“过程”转化;第三,开展相应的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科教师课程研究水平,以及教师们开发、组织、管理体育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
2017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徐铭侃校长表示:“定位课程价值,不仅要全面理解体育课程的属性和价值,还要通过与其他课程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它不但具备其他学科课程难以涉及、无法实现的价值,如促进促进身心健康、掌握运动技能等;还具备其他学科虽有涉及,但却无法比拟、独占优势的价值,如锤炼意志品质、体验合作交往等。这些不可替代和功能特殊的育人价值,决定了体育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地位。”
因此,实验小学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盘育教师资源,定向培养、积极引进,实现了4个必修项目的教学任务全部由专业背景相符的教师承担;6个选修项目的教学任务,全部有校外合作团队支持。同时,学校提出了“校本项目专业化”的思路,即必修项目“专业教师执教+集中时段学习”:一名教师负责全年级某个专项技能的教学,反复教学实践能提高教学水平;一个技能项目保障每周至少一节体育课bsport,增加教学频次能加深技能掌握程度。形成了“一师多班、一班多师”的师资配置模式。
整体规划、课题引导、家校联动、统筹协调,实验小学通过近三年来实践,开展了“校园吉尼斯挑战赛”“足球单项技能争霸赛”,连续开展23届的“拓展运动会”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运动技能的平台;创建体育特色班级,开展体育文化作品汇展(设计类、宣传类、表演类)等项目,给学生提供层次丰富、项目多样的参与机会,并扩展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实验小学的体育工作的氛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健康第一、快乐成长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