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官网入口在线热起来的运动场还需要冷思考

  B体育新闻资讯     |      2024-04-19 09:46

  b体育官网入口在线热起来的运动场还需要冷思考原标题:规模上升、乱象滋生,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行业高水平发展待破题——热起来的运动场还需要冷思考

  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指出,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小树那样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党的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身体健康和体育工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健身,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在此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对学校体育形成了有益补充。但在行业爆发式发展的同时,课程无体系、师资不专业、监管主体不清、缺乏办学导引等问题相继出现,亟须相关部门引导、扶持与规范。

  如何规范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避免行业无序扩张,让孩子们更科学、更安全地强壮体魄?本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并对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头戴鲜艳头盔bsport,脚踩轮滑鞋,几个四五岁的“小豆丁”正在教练指导下练习轮滑。起步、摆臂、穿越障碍,不小心滑倒了,也会一骨碌爬起来继续向前。

  “看着小区有小朋友滑,孩子嚷嚷着想学,几个家长就‘攒’了个班。孩子待在家里闹着要看电视,还不如出来锻炼身体。”五岁男孩豆豆的妈妈告诉记者。

  上午10点,记者来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对外开放的足球场地早已被少儿体育培训班占领。“新”“非凡”“格越”……孩子们身着不同俱乐部的球服在球场上尽情奔跑,停球、颠球有模有样,一个个小脸汗涔涔红扑扑的。

  冷了补习班,热了运动场。《2021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显示,76%的家长认为有必要给孩子报体育培训班。记者调研也发现,随着“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原本处于兴趣班“鄙视链”底端的体育培训正成为家长和孩子的“新宠”。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在校外上体育培训班,有的学羽毛球,有的学武术,还有的学滑冰。”山西省三年级小学生坤坤说:“每次运动完,就一个字,爽!”

  近年来,原本学科类教育培训赛道的部分企业逐渐转型,涌入体育教育培训的轨道,如新东方、好未来、大智、学而思等大型教育培训机构都开始把体育素质教育纳入培训的经营范畴。

  相关数据显示,从2014到2019年,我国儿童体育培训市场规模均保持着40%以上的年增速,2019年市场规模已达599.8亿元。自“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全国艺术、体育培训类企业新增了3.3万余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9%。

  一份2022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报告分析认为,体育教育受政策利好发展迅速,市场仍在升温。到2023年,我国少儿体育培训市场规模预计将超1300亿元,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成为超级“蓝海”。

  “以初中为例,仅仅依靠一周3节的体育课难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一项运动技能要熟练、巩固、提高,必须在课后坚持训练。同时,学校体育的师资和资源等也难以满足当前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锻炼需求。”扬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陈爱国认为,健康、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培训产业将对学校体育形成有益的补充,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乒乓球培训35节课,8400元;跆拳道培训70节课,14400元;游泳培训52节课,12000元……记者调查发现,青少年体育培训项目大多价格不菲,一线城市平均每课时(注:一般以1.5小时计算)在200元以上,二三线元。一些小众项目,如花样滑冰、高尔夫球、马术等课时价格更是直逼500元。

  “随着我国人均GDP接近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按照全球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青少年体育消费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清华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这背后,是政策导向、教育理念改变、体育环境等多重推力在起作用。

  政策密集出台,释放积极信号。党的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身体健康和体育工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记者梳理发现,仅2021年bsport,就有11份相关政策为体育教育培训行业释放出积极信号。如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训练”;国务院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要求“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深化体教融合的主要阵地,推动体育、民政、教育、税务、财政等跨部门治理,出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专门性政策文件”等。“双减”政策的落地,更是为家长和孩子选择体育培训提供了时间、金钱的保障。

  教育理念转变,凝聚成长共识。政策的接连出台,也给家长的教育理念带来深远影响。体育的育人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家长看到、重视。“不仅是想让孩子学会一项运动技能,更想让他在运动中学会怎么沟通、合作,培养坚韧的品质、永不言弃的精神。”江苏家长告诉记者。

  应试权重增加,提升重视程度。除了政策的导引和理念的转变外,体育科目应试权重的增加更提升了家长和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实施体育入中考,体育项目所占分数从30分到100分不等,同时体育成绩在各类评奖评优或升学中所占比重日渐增加。

  体育赛事不断,营造良好氛围。谷爱凌、苏翊鸣、苏炳添、杨倩……采访中,不少青少年脱口而出这些奥运健儿的名字,将他们视作偶像。“这几年是体育赛事大年。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接连举办,接下来还有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体育健儿们奋勇拼搏的精神也会激励更多青少年投身运动、爱上运动。”陈爱国说。

  北京体育大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一民注意到,从教育部开展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来看,学生体质呈向好发展趋势,中小学生尤其突出,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不断提高。

  多重推力下,体育教育培训行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但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爆发式的增长也埋下了诸多隐患。

  “在连续几年对全国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足篮球)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与学科培训不同,家长的‘满意度’貌似极高。但这并不是说明每家培训机构都办得好。”王雪莉认为,这种“满意”折射出家长对于孩子参加体育培训的目标和期望是比较务实的,诸如“锻炼身体”“和小伙伴一起玩”“吃饭吃得好”等。而由于运动项目的专业门槛,青少年体育教育行业一直存在信息的高度不对称:“由于专业知识和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匮乏,实际上家长也很难判断孩子参与的体育培训是否是专业或者科学规范。这种不对称,也使得不规范机构有机可乘。”为弥补办学规范的不足,2021年12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了《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提出了执教人员持证上岗、收费不能超3个月、人均培训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等明确要求,体育培训领域开展合规整治。但调查发现,上述《规范》落地四个月以来,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在记者走访的多家机构中,很少有能不打折扣地执行这些要求的,不少机构都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甚至还存在很多连办学场地都没有的“野生机构”“野生教练”,在居民小区中以“攒班”等形式开展“游击式”培训,安全性和科学性都很难保障。

  多位专家表示,引导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仅靠强制规范不够,行业标准、办学导引、教师资格标准等关键因素的缺位也是规范难以落地的重要原因。

  行业标准匮乏,教学体系不规范,“想到哪教到哪”等问题凸显。前不久,北京家长宁峰给6岁儿子报了足球课,几节课下来,大失所望:“一次课一个半小时,每次都是前一个小时拿着球做游戏,后半个小时练练带球。运动量是有了,可不同阶段有什么教学目标,90节课的课包上完后,孩子能达到什么技能水平,一概不知。”多位家长告诉记者,除了最开始报课时对项目的介绍外,很少有机构会清晰地讲解孩子参训后的教学大纲、教学体系等设置,“问‘几节课能学会’,教练也只会回答‘因人而异’”。

  “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缺乏清晰的行业标准。”王雪莉介绍,针对体育训练分级,目前我国只有针对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在统一的体育教学标准缺位的情况下,有的机构宣称‘教材体系源自美国’,有的标榜‘训练内容与国际接轨’,有的教练员则是‘别人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别人’,但很多机构教学体系很不规范,教学质量堪忧。”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教学课程体系,对孩子都是有伤害的。”陈爱国举例:“比如轮滑,4岁以前的小朋友训练要慎重选择,有很多内八、外八的动作,对膝关节和踝关节要求较高,如果孩子在轮滑过程中的姿势、动作、用力等不当,这些部位就非常容易受伤,甚至影响成长发育。再比如羽毛球,需要孩子对动作拆解、技术要领等有一定的认知能力,4岁启蒙和7岁开始训练效果截然不同。但家长不了解这些专业知识,很容易被机构销售。”

  兼职教师居多,教练员资历认证门槛较低,“无证上岗”等现象仍有发生。宁峰告诉记者,在给孩子报足球课前,机构负责人宣称“能来教课的都是原来踢甲A联赛的”,但教练员是否有相关资质证书,机构从未主动出示过,且“上课教练经常更换”。在一家青少年跆拳道道馆,墙上张贴着教练员的姓名、个人成绩等简要信息,其中还有现役省队运动员。但现场家长告诉记者,从未见到这些“比较牛”的运动员,来上课的一直是一位“看起来像大学生”的年轻教练,没有见到过他的信息介绍。

  “多数机构将招聘要求设定为本科及大专以上学历,热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或者以单一的体育与健康科目的书为教练员准入条件,低门槛的招聘标准导致了体育教育培训行业的低水平教练员队伍,严重影响了教学服务质量。”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生王戬勋曾做过7年兼职教练。在他的观察里,大多数机构的教练员是体育院校运动专项的在校生、毕业生,甚至部分教练员仅仅是普通的篮球爱好者,只因其是培训机构成员的“关系户”,且多以兼职为主,流动性极大,存在严重的“无证上岗”现象。有些培训机构为提升行业影响力,会聘用一些专业运动员,虽然在运动技能教学上有了质的提升,但很多并不懂得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背离了正常的青少年体育教学规律。

  监管体系不完善,管理主体不明确,相关权责边界模糊。体育教育培训机构到底归谁主管?众多业内人士反映,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在我们调研的5000多家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机构中,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有46%,工商部门注册的有51%,只有3%左右属于体校等事业单位。”王雪莉表示,上述不同的机构属性,使得监管主体多元,治理方式和边界不清晰。

  “老百姓碰到问题就找体育局,但实际上我们的监督权限很小,能运用的治理手段匮乏,对机构难以产生震慑作用。”一位地方体育局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云南一家少儿篮球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监管不完善,直接导致了市场上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机构水平良莠不齐:“不仅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对认真办学的机构同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办学导引缺位,不同政策有夹角,机构健康发展缺乏参考标准。采访中,多位培训机构从业者也有苦衷:相关政策很多,机构发展究竟该依据哪一个文件?不仅他们自己说不清楚,有时不同主管部门也各有解释。

  “不同的政策之间存在夹角。”王雪莉介绍,2018年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必须经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后,登记取得营业执照,才能开展培训”,这里并未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加以区分bsport,但可以理解为体育类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也需要按“先证后照”程序进行审批,方可合法正规经营;2020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则未要求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体育培训的体育俱乐部取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其中涉及场地、师资、课程等诸多细节,不同地方政府理解不同,执行标准自然不同。”

  一面是井喷式的市场需求,一面是无序发展的行业现状,多位专家呼吁,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行业要走好高水平发展之路,既要严格规范,也要温情引导。

  “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核心功能是教育功能,并不是简单的体育技能的传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相关主管部门、单个运动项目协会、高校、培训机构等都要积极主动作为,更加凸显这种育人导向。”王雪莉说。

  抓住退役运动员和大学生两个关键人群,培养专业教练人才。陈爱国建议,为解决专业师资问题,一方面可以跟高校合作培训青少年体适能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组织或授权机构开展幼儿体育培训教练培训,以规范青少年体育培训师资资格:“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容和运动技能培训等都要有,不可偏废。”

  王雪莉建议,要牢牢抓住退役运动员这个关键群体:“可对退役运动员进行教育学等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其更了解儿童身心成长特点、青少年教学方法等,让其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一个新的施展平台。”

  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规划课程内容。多位专家建议,应由单个运动项目的相关协会牵头,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制定该运动项目的分级分层教学指南和等级评价标准,为相关机构科学规划课程内容提供指导。

  把好准入门槛,制定体育培训行业准入标准和教练资历认证体系。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钟秉枢建议,依据国家指定的不同运动项目职业资格教练培训和考试要求,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行业应制定完善的教练等级认证标准和行业教练员的资质界定准则,依据运动项目设立不同等级教练员的准入门槛,严把不同教练等级的晋升关口。

  厘清权责边界,打造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生命全周期的链条式监管治理体系。王雪莉建议,在相关机构的申请注册阶段,体育部门要做好前置审查;在注册阶段,工商/民政部门要做好审核把关;在具体运营阶段,体育部门要会同教育、工商、民政、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开展联合大检查;在年审阶段,工商/民政部门也要把好关卡:“这样权责明确、分段而治,确保监管主体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出台统一的办学导引,做好等级评定等工作,及时向社会披露“体育培训机构黑名单”等相关信息。“前不久,北京市体育局公布《北京市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准入审查工作指南》,明确体育培训机构的收费监管、从业人员资质、培训场地、培训内容、线上培训等方面内容,为机构提供了一份很好的从业导引。”王雪莉认为,在严格管理的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及时出台相关的办学导引,从场地建设、师资配备、课程规划等多方面为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指明发展路径。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依托第三方机构等做好对机构的等级评定工作,及时向社会披露‘体育培训机构黑名单’等相关信息。等级评价高的可优先竞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上了黑名单的则要被警示,甚至停业处理,这样不仅对机构、行业是一个正向激励,更为家长孩子选择机构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王雪莉说。(记者 邓 晖)